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审判业务 > 调研成果

文字与艺术品中断头皇后的一生——读《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02日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是德语文化研究者、日本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一本科普类小书。全书以绘画及凡尔赛宫举办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展览”所展出的用具为题材,解说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戏剧性的一生。该书切入点独特,用语深入浅出,历史与艺术在此交融,各自显得更加立体、鲜活,值得在茶余饭后作为消遣一读。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法国的历史上其传奇程度堪比拿破仑。出生于大王朝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代替姐姐出嫁敌国法国,以修好两国常年交恶的外交关系。作为一名美丽、浪漫、热爱艺术、无忧无虑的公主,如果按照其母亲的初衷嫁入一个小公国,那么她大概能够度过平稳富贵的一生。但历史之舵突然转向,安托瓦内特前往的是当时鼎鼎有名的豪奢大国——法国,作为法奥两国和平的搭桥人,她性格中天真、任性、懒散、享乐的一面被急剧放大,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将她拖入了命运的深渊。如果当时前往法国的是计划中的姐姐玛利亚·卡洛琳娜——和其母亲玛利亚·特蕾西亚(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女皇、匈牙利女王、奥地利大公)一样极具政治手腕,那么即使法国大革命不会推迟到来,至少其及所生的王子、公主不必被羞辱、折磨、甚至惨死。

  安托瓦内特嫁入凡尔赛宫后,面对政治联姻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她看不清、看不懂,也不会处理,面对矛盾一味通过纵情享乐来逃避,加之举止骄奢,随心所欲,在任性废除宫廷礼仪等事件上,极大地挫伤了法国贵族的自尊心,胡乱树敌,最终失去了贵族的支持。而法国民众最初对她的支持,正如母亲玛利亚·特蕾西亚所教导的那样——“民众之心,十分易变”,安托瓦内特错以为受民众喜爱的是天然的自己,而未考虑到,民众喜爱的是可能在将来成为伟大国母的她。因此,当法国陷入财政危机,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状态愈发明显,而财务总监雅克·内克尔出版的《给国王的会计报告》一书中赤裸裸地揭示了王室的高昂花费,民众们立刻想起了富有纵情享乐之名的敌国公主——安托瓦内特,实在是没有人比她更适合作为整个王室的替罪羊了。当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滚滚而来,路易十六做出的一系列愚蠢决定的恶果,如反复启用、罢免雅克·内克尔、拒绝考虑君主立宪制等,也一并交由安托瓦内特来背负。暴民在一个黎明冲入凡尔赛宫,高喊“杀死王后”冲入了安托瓦内特的房间。

  这位“绝代艳后”为后世所扼腕叹息之处正在于,当命运滑入深渊之时,她却开始呈现出了一名伟大女性应有的姿态。正因如此,当人们回想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时,会对这位美丽的洛可可玫瑰心生叹息——当暴民冲入凡尔赛宫时,安托瓦内特沉着冷静,孤身一人现身阳台,即便很有可能会被枪杀,还是试着以威严不低头的姿态,优雅地行了一礼。被软禁于杜伊勒里宫后,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和波旁家族的王后,在优柔寡断的路易十六消极应对困境时,安托瓦内特却燃起了斗志。虽然历史的车辆滚滚向前,君主制必将被前进的时代湮没,面对这样的历史现实,她只是螳臂挡车的牺牲品,缺乏顺应潮流的政治成熟度,但作为悲剧人物的安托瓦内特,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却闪现了个人性格的璀璨之处。在路易十六一家被囚禁于圣殿塔后,安托瓦内特展现出了女性的柔韧和坚强,她一面在阴冷潮湿的圣殿塔中教授年幼的孩子,一面想办法获得救援,直到路易十六被处死。其后,安托瓦内特被单独送进巴黎古监狱,被当做展览品向付钱来“观赏”这个“奥地利女人”的人们展出。那时的她,仅穿着一件黑色的丧服,不到40岁却已头发花白,再无当年的绝代风采,被人们轻蔑地叫做“寡妇卡佩”。但无论在多么恶劣、屈辱的环境中,她始终挺直腰板、高昂着头、一脸正色,无论人们如何奚落起哄,始终不动声色。牢房中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显然比凡尔赛宫中的她更像一名真正的王后。在法庭审判中,安托瓦内特非常坦荡,进行了有逻辑的反驳,采取不贬损国王的谨慎措辞,并巧妙地避开诱导性的陷阱。当被宣判为死刑时,她面无表情,昂首挺胸走出法庭。此时,安托瓦内特终于在个人的苦难中完成了华丽的变身,重新认识到自己作为公主、王后及下一任法国国王母亲的身份,成为了一名政治女性、一名战斗女性。只是,觉悟来得确实太晚了。行刑当日,反王派为了羞辱安托瓦内特,禁止她穿上丧服,要求她在男宪兵面前更衣,将她几乎剃成光头,让她乘坐肮脏的货运马车,而且为了使围观人群清楚、持久地看到她,特意让她背向而坐,为了延长她的痛苦,还让马车慢慢悠悠地在市内绕远路前行。当时的她,作为敌国公主、波旁王朝统治的象征,对于几百年来受到虐待的法国民众来说,无疑是用于发泄怒火的出口。但即使被反王派如此过分地对待,安托瓦内特依然一脸坚毅。她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登上绞刑台,不小心踩到刽子手的脚时,彬彬有礼的一声“对不起”。

  如果仅仅是通俗浅显地讲述历史人物,那么《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并无脱颖而出、值得一读之处。其特别之处正在于结合大量的艺术作品及实物器具生动再现了书中人物的一生。以下列举一二:

  2.jpg

  《1755年的皇帝一家》,作者:马丁·凡·梅滕斯,由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图中②为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大名鼎鼎的玛利亚·特蕾西亚,此时38岁;④出生不久的安托瓦内特;⑥安托瓦内特的姐姐,本来的法国太子妃人选。

  3.jpg

  《着薄纱的安托瓦内特》,作者: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由达姆斯塔特博物馆馆藏。

  4.jpg

  《手持玫瑰的安托瓦内特》,作者: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由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上述两幅画由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1755年-1842年,法国著名女画家)创作于同一时期。《着薄纱的安托瓦内特》在1783年由官方展出时,由于画中的穿着无视皇室规矩与礼仪,而招致保守派的极大不满,没多久就从官方展览的会场撤下。该事件体现了安托瓦内特在凡尔赛宫时期的任性、胡乱树敌。当时,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立刻创作了替代品《手持玫瑰的安托瓦内特》,与王后的外号“洛可可玫瑰”十分契合,并成为了所有安托瓦内特肖像画中最著名的一副。

  5.jpg

  凡尔赛宫王后寝室烛台一对,作者:皮埃尔-菲利普·托米尔,由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6.jpg

  王后的漆器收藏:《竹篮孔式栗鼠描金绘六角箱》,来自日本,作者不详,由凡尔赛美术馆馆藏。

  安托瓦内特的日常用具与收藏体现了其艺术品位。

  7.jpg

  《玛丽·安托瓦内特与孩子们》,基于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原作的挂毯,由戈伯兰制作中心收藏。图中②空空的摇篮,表现的是刚出世不就即过世的二女儿;③大儿子路易·约瑟夫,革命爆发前夭亡;④次子路易·夏尔,父母被处刑后,如动物一般被关在圣殿塔中的狭小牢房里,度过了两年极为孤独的时光,受到身体病痛与精神折磨的双重影响,年仅10岁即夭亡。后世一直流传着这个悲惨的小孩并非路易·夏尔的传说,但2000年通过DNA鉴定技术,确认受到如此非人道待遇的正是他本人。⑥玛丽·泰雷兹,受尽折磨,唯一幸存的大女儿。

  8.jpg

  《哈耳庇厄》,作者不详,由卡纳瓦雷美术馆馆藏。大革命爆发前夕中伤安托瓦内特的传单之一,将她比喻成希腊神话中贪婪的怪鸟。

  9.jpg

  《袭击杜伊勒里宫,1792年8月10日》,作者:让·贝尔托,由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描绘了法国民众与联盟兵袭击王室家族的情形,三天后,王室家族被关进了圣殿塔。

  10.jpg

  《路易十六与家人在圣殿塔中用晚餐》,作者不详,由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11.jpg

  《法庭上的安托瓦内特》,作者:保罗·德拉罗什,由福布斯收藏馆馆藏。展现了安托瓦内特在法庭上的气度,此时,她已完全接受自己的命运。

  12.jpg

  《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肖像》,作者:雅克·路易·大卫,由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画家将断头王后生前最后一幕,生动地画入素描中。

  玛丽·安托瓦内特死后的两百多年里,后世的人们一直在回味她传奇性的一生。直到2006年,还有一部名为《绝代艳后》的美国电影上映,讲述了安托瓦内特作为奥地利公主到被暴民胁迫离开凡尔赛宫之间的人生经历。影片导演索菲亚·科波拉采取淡化叙事、洛可可风格及摇滚配乐,以花枝招展的元素反衬王后乃至整个法国王室的空虚无助。该片获得了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除此之外,则略显平庸。

  安托瓦内特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明暗落差,曾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称作国家敌人、殉教者、替罪羊式的受害者、奢侈豪游的愚蠢女人及悲剧王后等。我们很难穿透时代去为她盖棺定论,只能说,同一人身上背负了如此鲜明相悖的判词,古往今来的王后中寥寥无几。

  最后,让我们用茨威格的一段话来总结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并结束本文吧——就像艺术家偶尔会摒弃包罗万象的宏大题材,而选取乍看上去很小的素材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一样,命运也会故意找一个无关紧要的主人公,来证明它用脆弱的材料也能产生极致的紧张,意志薄弱的灵魂也能展开伟大的悲剧。在这种被意外地推上主角位置的悲剧中,最美的一例便是玛丽·安托瓦内特。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沂水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沂水县鑫华路45号 电话:0539-2232809 邮编: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