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家,就是在一起--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2月24日

  中国人是一个家庭观念很强的民族。

  提起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团圆。是的,对于家,我们看重相聚相守,就像寒冬里依偎取暖,像困难中携手共进。因为有家,我们内心充实、明亮;因为有家,我们不惧风雨、磨难;因为有家,我们充满期待、希冀。

  在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之前,我对家的感觉是具体的、物化的,认为家就是一个温暖的、可以让我随时休憩的港湾,就是爸爸和妈妈居住的老房子,就是丈夫和女儿为我张开的臂膀,这于我是那么自然和平常,所以对家我虽然依恋,但从未达到极致渴望近乎一种执念的程度。

  《我们仨》讲的是一个尘世中的三个组合:爸爸钱钟书、妈妈杨绛、女儿钱媛。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0年间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因为离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全书以平实、自然的笔触带动情感,让人读来心生温暖,泪中带笑,用心记叙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我们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用一页文字总领全书内容,开启了一个追寻万里的长梦:家,就是在一起!

  《我们仨》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篇的场景温馨而甜蜜,经过几十年的聚散离合,我们仨终于有了一个安顿的家,生活平淡而温暖,虽然我们仨均已年过半百,但仍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童真。然而,一切被一通电话瞬间粉粹,从此我们仨又重新走上追寻的路。杨绛先生以梦境的方式展示了丈夫和女儿与其在古驿道相失的过程,虽然语言叙述平实,但字里行间充满艰辛困苦,一个耄耋老人在荒僻的古驿道孤独穿梭,白天与丈夫双手相握,相互慰藉对女儿的思念,只言片语带出无限牵挂;晚上恍惚的梦境是无法承受的现实,在虚化的现实中探望女儿,带着关切和祈盼。女儿的讯息是支撑丈夫生命的烛火,靠着如豆的火光维系着微弱生命气息,以便下次重聚,然而终是没有等到下次。

  《我们仨》第三部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从青年求学写起,通篇充满对书的挚爱、对生活的探索、对家的眷恋。在动荡的岁月中颠沛流离,让我们仨饱偿了离别之苦,一次次的艰辛重聚都只盼“此生只有死别,不再生离”,然而命运惯会捉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相聚相守是一种奢念,我们仨被迫在历史的洪流中浮浮沉沉、聚聚散散,离别的煎熬和苦楚,让我们仨对团聚愈发渴盼,对家愈发思念。

  然而安顿的寓所,并不能让我们仨安定相守,寓所仅是我们仨奔赴团聚路途中的客栈。家在哪里?经历过,才迷茫;迷茫后,才清醒。原来,心在哪儿,家便在哪儿;家,就是在一起。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沂水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沂水县鑫华路45号 电话:0539-2232809 邮编: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