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与妥协--读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2月21日 | ||
在我们的字典里,宽容是一个褒义词,表示一种豁达的胸襟,而妥协则是一个贬义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之举,颇有一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滋味。但细读《一路走来一路读》,你就会发现,无论宽容还是妥协,都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至少可以称之为一种智慧:宽容可以团结大多数人与你一起向前,而妥协则会使你在奋斗时减少对抗和摩擦,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你的最终目标。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一路走来一路读》是林达的著作,该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推荐的75本书之一。作者通过对美国小镇的游历,结合自己对美国政治、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写出了这本书。本书共由50篇杂文组成,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旅行中发现的美国往事,第二部分是西班牙的民主转型,第三部分是美国联邦高等法院的判例。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妥协的历史,而历史的车轮往往是靠妥协而推进的。 书中有一个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和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之间的故事。亚当斯是美国早期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正是他的提议和促成下,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队的总司令,又是他的极力推荐,《独立宣言》的执笔起草人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脱颖而出。在独立战争年代里,亚当斯与杰弗逊通力合作,结成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然而在建国之后两人在治国理念上分歧严重。亚当斯主张精英治国,他对平民的政治暴力高度警惕;杰弗逊主张平民权利,惧怕中央集权,认为最重要的权力应该留在州一级政府手中、留在民众手中,分歧最终使他们断绝了联系。在杰弗逊告别政治舞台后,在他们共同的朋友《独立宣言》的另一个签署者本杰明·拉什的努力下修复了友谊,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158封信的联系。他们互相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留下了美国民主制度宝贵的理论遗产,“直到今日,美国民主制度的历史,仍然是在这两种理论遗产之间寻求平衡”。“他们用这些书信向后代表明,功绩可以不是资本,权力可以不是私产,政治对手可以不是死敌,政治家可以仍然是光明磊落有道德的绅士,政治理念和实践之间对错可以公开讨论,政治可以不是肮脏的交易”。 另一个故事是在南北战争结束时,北方的格兰特将军和南方的李将军先后和随从们来到阿波马托克斯,一个不出名的小镇。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前来受降的格兰特将军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而战败了的李将军,则一如既往地戎装笔挺、佩剑锃亮。败军之将也可以体面地投降,甚至可以提出投降的条件。李将军提出,败军不受辱,必须保证他的将士们的尊严,不受骚扰,并要求格兰特将军给每个士兵发一份证明书,证明他们已经是放下武器而受联邦军队保护的平民。最终的结果是,不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军官,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都没有被追究和查处,没有因历史问题而受到歧视。如果没有宽容和妥协,南北战争至少还会给美国带来更大的余痛。 正是这种宽容和妥协的精神,成就了美国的民主宪政政治。不同群体只有在认识到自己利益的可持续是建立在他人利益的可持续后,才会学会给予各群体充分的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机会,最终通过民主机制,整合、提炼出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而断绝他人的生路,使他人利益不可持续,最终的结果是自身利益的不可持续。通俗点讲,你吃肉也必须让别人喝上汤,如果别人连汤也不上,迟早会有人造反。 在很多人的眼里,妥协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显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可操作的方法。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实质上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要学会妥协,因为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除了原则和方向外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为什么非得一头撞到南墙上呢?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