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如山”与法律信仰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2月21日 | ||
“执法如山”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于一段历史典故。唐朝一向骄横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为争夺一方磨盘,曾以被告的身份与寺院和尚打过一场官司,结果以太平公主败诉而告终.从而引发了“执法如山”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太平公主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唐中宗神龙二年,太平公主在雍州游玩时,对当地一寺院里的一方磨盘情有独钟,欲占为已有。她未经寺院同意即命随从将磨盘运往京城。太平公主仗势欺人的做法引起了寺院和尚的不满,但由于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和尚不便当面阻拦,遂将此事告至当时的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受理案件后,立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在明知太平公主身份的情况下,仍然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将磨盘判归寺院所有。 这一公正的判决,竞引起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的不满。窦怀贞惯于谄媚权贵,对太平公主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让下属去如此冒犯?他立刻下令要李元 将磨盘改判归太平公主所有。李元纮本性刚正不阿,对窦怀贞这种讨好权贵、徇私枉法的行径深恶痛绝,他愤怒之下,提笔在原判词上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并冒着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毅然维持了原判决。此事在民间传为公正执法的美谈,后人逐渐将这一历史典故浓缩成“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这一历史典故的流传,蕴含着我国古代深刻的法律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法律公平强烈向往和追求的历史情结。“执法如山”这个成语的形成再一次表明,尽管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人治社会里仍然有法治的光芒在闪耀,这是中华民族本土法律文化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法治的意识,不光在西方有,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我们不可妄自菲薄,只看到西方国家法治的文明史而无视中国文化传统中法治思想的光芒。我们今天在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的精髓,同时要不遗余力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正义的法律文化进行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加快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崇尚法治的良好风尚。 同时,“执法如山”这一成语的形成,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司法公正对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得很精辟:“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然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是自然可以形成的,公民对法律信仰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法律本身是否符合国情民意,是否能够反映和实现公民的利益要求,是否体现了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和政府本身对法律是否尊重,在行使职权时是否做到严格按法律办事,尤其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司法活动是将法律的公正过渡到个案公正的重要环节。因此,落实公正司法,坚持在司法活动中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司法职权,在个案的审理中从实体上、程序上、法官的司法形象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仅是维护法律正义、保护诉讼当事人正当权益的需要,同时也是司法机关树立自身权威,促使公民认同法律、尊崇法律、确立法律信仰的需要。 实现公正司法,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的建立,从体制上程序上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大力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的司法监督体系,以严格的司法运行监督机制来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加强司法物质装备保障,为公正司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可喜的是,这一切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许多方面已为当下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所触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法治春风的沐浴下,公正司法的脚步一定会越走越好!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