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区法院举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06日 | ||
2025年4月24日,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市中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并发布2024年市中区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5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市中区法院三级高级法官王利民,兴隆法庭庭长张来安、员额法官王岩出席发布会,审管办主任李冬华主持发布会。 2024年市中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 2024年,在区委坚强领导、上级法院精心指导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下,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专业审判、平台建设、先行化解”协同发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实现自主创新硬实力和法治环境软实力精准结合、双向赋能,以高效的司法保护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基本情况及特点 在过去的2024年,市中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收案1356件,收案数同比下降29.78%,各案由收案数量均有所下降,诉讼收案减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处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463件,其中撤诉、调解案件共计950件,占比69.19%,同比上升19.3%,知识产权纠纷实质性化解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在市中法院受理各辖区1356件知识产权案件中,除移送其他法院管辖4件之外,属于市中区辖区的522件,占比38.61%;属于历城辖区的830件,占比61.39%。 市中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判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收案数降幅明显,实质解纷成效显著。较2023年收案1931件相比,本年度收案1356件,降幅29.78%。与此同时民事案件调撤率达69.19%,上升19.3%,案件审判质效更加趋优。二是著作权侵权纠纷仍占比较大。2023年著作权侵权案件占当年知产类收案的56.1%,2024年占比达到64%,尤其以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居多。三是案件类型更为的多样复杂化。知识产权案涉合同具有高度专业性,审判实践中对于认定技术是否成熟、合同履行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或行业标准等问题存在司法难点。四是被诉主体多为终端销售者。在占比较大的著作权、商标权侵权纠纷案件中,大部分被诉主体多为小超市、小网店、小商户等终端销售者,涉及面广,易引发社会关注。五是案件数量及类型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市中法院与历城法院管辖的两个区在知识产权案件纠纷数量、类型分布上存在差距。 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举措 一年来,市中法院始终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为辖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保障。 (一)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一是依法审理商标侵权案件,,先后审理了“立邦”“重汽”“舍得”“五常大米”等知名商标侵权案件,有效保护商标权利人的无形资产。二是加大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审理了“新东方”“金庸作品集”等著作权侵权案,保护了权利人的智力成果。三是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竞争环境,依法审理了“爱特福84消毒液”“舒克”产品包装、装潢不正当竞争纠纷以及“华润”“科大讯飞”等字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保护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四是贯彻平等保护原则,实质性化解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对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本着“能调尽调”的原则进行实质解纷,促进特许经营行业在法治轨道内有序运行。 (二)主动融入大保护格局,形成多元共治良好发展局面。一是出台多项保障措施。2024年制定了《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关于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关于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意见》。二是积极构建多元解纷机制。与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济南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齐鲁公证处共同签订《“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化解中心”框架协议》,成立“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化解中心”,畅通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渠道。三是加强司法建议工作。向济南市市中区行政审批局等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就司法文书送达等方面给出针对性建议。 (三)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高司法保护效能。一是合理配置知识产权法官团队。将知产法官划归同一部门进行管理并增加知产团队辅助人员数量。二是不断优化知产案件诉讼流程。积极推进知产案件繁简分流,同时优化庭审流程,最大限度提升审判质效。三是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案件研判,充分利用AI智审程序,打造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团队。法官撰写的《短视频披上“正义”外衣》、《商业推广,这样的“顺风车”搭不得》等多篇文章在人民法院报、山东法制报、山东商报、人民网等报刊平台报道。 (四)延伸服务触角,源头预防知识产权纠纷诉讼风险。一是多元共治汇聚合力。与市中区检察院、市中区市场监管局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为我院与齐鲁公证处共建的“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化解中心”揭牌,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二是强化普法源头预防。市中法院积极向社会发布普法宣传小视频,参与拍摄济南电视台“现在开庭”栏目、举办“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暨证物展示”活动,到学校、企业开展法治讲座,通过多元化活动组织形式推动普法源头预防工作开展。 (五)“程序+实体”双把关,批量维权诉讼案件审理有序推进。一是诉讼程序上搭建调解平台,建立快速解决纠纷的司法机制,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目标。二是诉讼实体上加大治理力度。一方面严把权利审查关,剔除瑕疵维权案。另一方面运用示范裁判+调解方式,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三、下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举措 (一)在优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提升审判队伍专业能力上有新要求。1. 培养专业型法官。聚焦新类型案件以及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知识产权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业务培训。2.提高甄别和处理非正常批量诉讼、虚假诉讼案件的能力,平衡权利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使知识产权真正发挥推动社会创新进步的价值作用。3.运用技术辅助审判。善于利用AI智审、Deep Seek等大数据模型对疑难案件比对、评估、认定。 (二)在搭建知产纠纷化解平台,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上有新探索。1.拓宽府院联动方式及领域。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席,建立点、面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2.加大司法建议工作力度。有针对性的与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座谈,适时提出司法建议。3.继续深化与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对接合作,以最优效果处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与民事赔偿的纠纷化解,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的标准统一。 (三)在引导企业树立公平竞争意识、维护市场秩序上有新作为。1.深化法企互动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座谈,增强企业创新和研发能力,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加大企业违法成本。对于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的案件,加大适用惩罚性赔偿;3.强化司法透明与示范效用。继续公布典型案例,增强企业行为后果预判,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在提高全民保护创新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上有新成效。1.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发布“全民看得懂”的典型案例,将复杂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改变成漫画、短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发布。2.强化司法与教育融合,构建“全龄普法链”,组织法院开放日,邀请学生代表观摩真实法庭,做好庭后答疑。3.探索建立法官工作点,在知识产权密集区建立法官工作点,下沉一线提供法律咨询,指导日常知产纠纷化解。 |
||
|
||
【关闭】 | ||
|
||
版权所有: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97号 电话0531-12368 邮编:250014